信用制度的發達和健全的法制環境是電子商務發展的必要保障。通過長期不斷的努力,美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發展到較完善的程度,加上法制監督,形成了有利于社會基礎設施供給和社會環境優化的必要條件。由于電子商務特別適用于遠程交易,大量的交易雙方并未見面,因此要求更高的商業信用、銀行信用和司法信用。信用制度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具有悠長的歷史,美國經濟中的信用程度很高,結算和支付基本實現信用化,加上商業法制慣例不斷完善,美國社會易于接受電子商務的交易方式。 全球資源優化配置是電子商務發展的客觀需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的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的推動,美國逐漸放棄傳統凱恩斯經濟學的封閉政策,更多考慮國外市場因素,資源配置取向日趨全球化。美國跨國公司作為經濟全球化戰略的主要承擔者,隨著跨國生產和經營程度的不斷提高,與世界其他國家生產和經營聯系更加緊密,而電子商務正好有利于跨國公司的經營活動。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實行全球化經營的企業占美國企業總數的25%,到90年代末,這一比例達到7500,從而更加需要電子商務發展。美國經濟在相當程度上依賴于國際融資,其巨額貿易逆差和大量外資涌入彌補了美國儲蓄和投資的缺口,并使美國獲得廉價進口商品和資產成為可能。根據美國波士頓第一信托銀行估計,2000年美國約利用全世界72%的凈儲蓄額和2000多億美元的國際資本凈流入。1980年,美國進出口在經濟中的比重為1700,外資和進口依存度為1000,而1999年兩個指標分別達到25%和1600。美國經濟對外需求的比例上升,交易方式的遠程性和國際性不斷增長,電子商務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應時發展。 美國政府經濟政策和科技政策的有力支持是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一方面,克林頓政府的經濟戰略使美國宏觀經濟理念發生重大變化,即從抓有效需求來解決供應過剩的模式轉變為從抓供應入手,用科技創新來創造新需求的模式,為新經濟和電子商務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例如,財政政策采取提高富人所得稅,消滅聯邦赤字;加強貨幣政策的調控能力,降低長期利率,為信息技術普及推廣提供投資資金;科技政策既強調基礎研究,又注重技術產業化和科技成果轉化;教育政策強調人力資源的投資,由忽視中等教育向注重普遍提高公民素質,培養知識人才轉變。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定有關政策直接干預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克林頓先生當選總統后,馬上制定了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策略,緊接著又頒布“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計劃,進而提出“全球信息基礎設施”的動議,以及“下一代因特網(NGI)"計劃、INTERNET2計劃,大大推動了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從而使電子商務迅速發展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