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件系統相比,數據庫系統有一系列的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數據庫系統向用戶提供高級的接口。在文件系統中,用戶要訪問數據,必須了解文件的存儲格式、記錄的結構等。而在數據庫系統中,這一切都不需要了。數據庫系統為用戶處理了這些具體的細節,向用戶提供非過程化的數據庫語言(即通常所說的SQL語言),用戶只要提出需要什么數據,而不必關心如何獲得這些數據。對數據的管理完全由數據庫管理系統來實現。 (2)查詢的處理和優化。查詢通常指用戶向數據庫系統提交的一些對數據操作的請求。由于數據庫系統向用戶提供了非過程化的數據操縱語言,因此對于用戶的查詢請求就由DBMS來完成,查詢的優化處理就成了DBMS的重要任務。 (3)并發控制。前面曾經提到,文件系統一般不支持并發操作,這樣大大的限制了系統資源的有效利用。在數據庫系統中,情況就不一樣了?,F代的數據庫系統都有很強的并發操作機制,多個用戶可以同時訪問數據庫,甚至可以同時訪問同一個表中的不同記錄。張家口哪有做網站這樣極大的提高了計算機系統資源的使用效率。 (4)數據的完整性約束。凡是數據都要遵守一定的約束,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數據類型,例如定義成整型的數據就不能是浮點數。由于數據庫中的數據是持久的和共享的,因此對于使用這些數據的單位來說,數據的正確行顯得非常重要。在關系數據庫系統中,比較重要的完整性約束有實體完整性、域完整性、參照完整性和用戶自定義的完整性等,在后面的文章中將有重點講述。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后,計算機硬件技術有了飛速的提高。計算機技術的提高促使計算機應用不斷深入,產生了許多新的應用領域,例如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計算機輔助教學、辦公自動化、智能信息處理、決策支持等。這些新的領域對數據庫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應用的多元化,不能設計出一個統一的數據模型來表示這些新型的數據及其相互關系,因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產生了演繹數據庫、面向對象數據庫、分布式數據庫、工程數據庫、時態數據庫、模糊數據庫等新型數據庫的研究和應用。 數據庫設計是建立數據庫及其應用系統的核心和基礎,它要求對于指定的應用環境,構造出較優的數據庫模式,建立起數據庫應用系統,并使系統能有效地存儲數據,滿足用戶的各種應用需求。一般按照規范化的設計方法,張家口網站制作常將數據庫設計分為若干階段,它們分別是:規劃階段、需求分析階段、概念設計階段、邏輯設計階段、物理設計階段和系統實施階段。其中各階段的主要工作如下: 系統規劃階段 該階段主要是確定系統的名稱、范圍;確定系統開發的目標功能和性能;確定系統所需的資源;估計系統開發的成本;確定系統實施計劃及進度;分析估算系統可能達到的效益;確定系統設計的原則和技術路線等。對分布式數據庫系統,還應分析用戶環境及網絡條件,以選擇和建立系統的網絡結構。 需求分析階段 該階段要在用戶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分析,逐步明確用戶對系統的需求,包括數據需求和圍繞這些數據的業務處理需求。通過對組織、部門、企業等進行詳細調查,在了解現行系統的概況、確定新系統功能的過程中,收集支持系統目標的基礎數據及其處理方法。 概念設計階段 該階段要產生反映企業各組織信息需求的數據庫概念結構,即概念模型。概念模型必須具備豐富的語義表達能力、易于交流和理解、易于變動、易于向各種數據模型轉換、易于從概念模型導出與DBMS有關的邏輯模型等特點。 邏輯設計階段 該階段除了要把E-R圖的實體和聯系類型,轉換成選定的DBMS支持的數據類型,還要設計子模式并對模式進行評價,最后為了使模式適應信息的不同表示,需要優化模式。 物理設計階段 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數據庫中數據在物理設備上的存放結構和存取方法進行設計。數據庫物理結構依賴于給定的計算機系統,而且與具體選用的DBMS密切相關。物理設計常常包括某些操作約束,如響應時間與存儲要求等。 系統實施階段 該階段主要分為建立實際的數據庫結構;裝入試驗數據對應用程序進行測試;裝入實際數據建立實際數據庫三個步驟。另外,在數據庫的設計過程中還包括一些其他設計,如數據庫的安全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可恢復性等方面的設計,不過,這些設計總是以犧牲效率為代價的,設計人員的任務就是要在效率和盡可能多的功能之間進行合理的權衡。
|